鲁公逾千年“颜筋”犹凛然
“抚州家风·先贤篇”系列报道⑤
鲁公逾千年“颜筋”犹凛然
在南城县的山水之间,藏着一块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碑刻——《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它的作者,便是唐代名臣颜真卿。他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共同铸就了“颜筋柳骨”的美誉。这位名垂青史的书法大师,不仅在笔墨间挥洒出雄浑气象,更在抚州任职期间,以治水安民、廉洁奉公的政绩,将家国情怀镌刻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唐大历元年(766年),颜真卿因参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论被贬谪。两年后,赴任抚州刺史。任内,他多次游历麻姑山,以山水之乐消弭贬谪之苦,写下了《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成百年楷笔之绝唱。从此,麻姑山有了文化,有了灵性,有了永远的风景。
南城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近溪中学书法教师熊新华介绍,颜真卿的书法并非单纯的技艺展现,而是其政治抱负与人格精神的延伸,他的作品是“字如其人”的最好体现,笔下楷书方正端严、骨肉丰腴,恰贴合其为官刚正、心系苍生的形象。
沿麻姑山的石阶拾级而上,穿过一片丛生的青翠,鲁公碑亭便映入眼帘,这便是后人重刻的《麻姑山仙坛记》碑亭。碑身虽蒙着经年的薄尘,可字字笔画如铁铸,撇捺间仿佛能看见当年这位抚州刺史在战乱与旱灾中岿然不倒的脊梁,犹如一座镌刻着忠魂的风骨丰碑。
千年文脉,薪火相传。麻姑山与颜真卿一场看似不经意的“相遇”,成就了这座城与书法无法分割的缘分。而这份藏在笔墨里的正气,正通过新一代的笔端,在南城大地绵延流传。
在南城各中小学,随处可见学子们临摹颜体碑帖的身影,他们不仅学习横平竖直的运笔技法,更聆听颜真卿在抚州清正为民的事迹。看着孩子们在提按转折间承接着“宁折不弯”的精神基因,作为书法教师,熊新华深有感触:“临颜体不仅是学书法,更是学做人。孩子们笔下的一撇一捺,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浩然正气的滋养。”
从政为民的实践哲学
颜真卿不仅以书法著称,其勤谨忧民的为官之道也被历史铭记。
在抚任职期间,面对抚河支流泛滥、农田被淹的困境,他亲自踏勘河道,花费三年时间带领百姓修筑土塍陂(后经历代扩修、增修成千金陂),以除洪患,又引水灌溉农田,促进了临川农业发展。
千年倏忽而过,千金陂至今仍静卧于抚河之畔,清流汩汩,润泽万顷良田。这座石陂早已不仅是水利工程,更化作一座跨越时空的为民丰碑,无声讲述着“官为民役”的亘古道理。今日抚州的党员干部们,依然在这片颜真卿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续写着他未竟的事业。他们效仿颜鲁公“俯身踏勘”的务实作风,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将办公室搬到基层一线,以“脚下沾满泥土”的方式,精准把脉民生痛点,破解发展难题。
颜真卿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抚州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颜真卿在《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中,不仅责罚了嫌贫爱富的杨妻,更赠布匹粮米给杨志坚,助其攻读,并以此判词匡正世风,彰显了其崇教重学、护卫道义的为政理念,对临川良好学风、文明婚俗的形成,起了积极导向作用,也为“才子之乡”的沃土打下良好基础。
抚州百姓感佩颜真卿的德政,修祠祭祀。在抚州颜鲁公祠堂内,刻有曾巩对颜真卿的评价:“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始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它提醒着当代的党员干部:为政之“仁”,就在于超越个人得失的“无我”之境,在于“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实践哲学。颜真卿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政绩,不是刻在碑石上的华美铭文,而是写在百姓心中的认可与传颂。
为何颜真卿的墨宝能跨越千年仍被奉为“一字千金”?答案或许就藏在书法艺术与公忠廉直、艰贞一志的家风传承之中。
纵览其一生,颜真卿是一个昭雪冤狱的监察御史,是一个率领二十万大军拼死抵抗叛军的十七郡盟主,是一个“拙于生事举家食粥”的刑部尚书,是一个敢于维护正义和纲纪、不惜得罪权贵的“鲁郡开国公”,更是一个用生命捍卫大唐、用正气与骨气践行颜氏优良家风家训的颜氏族人。
颜真卿的家族,琅玡颜氏,自古以来便是以忠勇著称的世家。从先秦到唐朝,颜氏家族中有若干人任国家重臣,他们志行高洁,学博才精,文武兼备。在国家危难之际,颜氏族人总能挺身而出,为国家社稷尽忠职守。这种公忠廉直、艰贞一志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颜真卿。
在抚州任上,颜真卿将这家风化为具体实践:修水利时与民同在,断案时以“仁义”为尺,兴学时以“德才”为纲。他主持修建的千金陂,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碑;他判决杨志坚妻案时写的判词,不仅是司法文书,更是“崇教尚德”的风向标。这些事迹,共同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家风教材。
颜氏家风之所以能穿越时空照亮今天,正因为其回应了永恒的时代命题:如何为官?如何做人?如何治家?当代抚州扎实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正是对这一命题的当代回答——鼓励党员干部从传统家风中汲取营养,培育清廉家风,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
近日,记者步入麻姑山游客服务中心,全国楷书书家作品展在此展出。上百幅作品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与会书家以墨会友、以文载道。参观者在作品前驻足凝望,他们不仅是在欣赏颜体书法艺术,更是在感悟一种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精神传承。正如欧阳修在《新唐书》中的动情感慨:“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纵使过去千百年,颜真卿的家风与正气,不仅如严霜般令人敬畏,其浩然之光更如中天烈日长久光照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