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红土莲香远
广昌,地处武夷山西麓,是连接闽、赣两省的交通要冲,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踏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点燃了广昌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自此,红色的种子在广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在此谱写。日前,记者怀着崇敬之情,踏入广昌,循着历史脉络,揭开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红色故事,感受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热血与信仰。
走进甘竹镇罗家村,巨大的红色三角雕塑,如进军的号角,“中央红军长征故事从这里讲起”的字样,牵出往昔烽火岁月。红九军团罗家堡指挥部旧址,木门斑驳、砖墙沧桑,每一处都在深情讲述红军长征序章里的激昂故事。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中,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在广昌地域及周边地区多次交锋,广昌始终被中央红军牢牢把控。特别是1933年3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后,国民党军退至乐安、宜黄、南丰一线驻防,广昌成为抵御国民党军从北面进入中央苏区腹地的坚实屏障。广昌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战略要冲和重要门户的作用。
1934年春,第五次反“围剿”进入关键时刻。广昌——这座扼守中央苏区北大门的小城,成了敌我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4月10日,国民党军纠集11个师的重兵,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广昌发起潮水般的猛攻。红军战士手持老旧步枪,甚至挥舞着大刀长矛,在甘竹、长生桥等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甘竹镇宣传干事李敏说:“广昌保卫战从4月10日打响,至28日结束。当时敌我力量悬殊极大,红军没有重武器,连子弹都要数着打。红军毙伤俘敌2600余人,可自己却付出了5500多人的惨重代价,仅红三军团的兵力一下子折损了四分之一。4月28日,广昌城最终陷落,中央苏区北大门被撕开了口子。这场失利,让中央红军不得不做出战略转移的决定,长征的故事,其实从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硝烟未散,红军迅速在广昌南部的高虎脑地域集结。高虎脑这座海拔406米的山峰,扼守着通往中央苏区腹地的要道,是保卫红都瑞金的主要防线。战士们昼夜抢修工事,埋设地雷、设置鹿砦,苏区群众肩挑手扛支援前线,军民同心筑起生死防线。
“高虎脑战役既是一场敌我双方军队的较量,更是一场人民的战争。当年广昌发生了严重旱灾,灾民有8万多人,但广昌人民依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每人节约3升米的运动,自觉将粮食、蔬菜、草鞋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保障了红军的粮食供应。”驿前镇宣传干事高敏说。
高虎脑战役从7月21日开始,到8月底结束,共发生大小战斗数十次,主要战斗有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蜡烛形和宝峰山战斗以及驿前战斗。其中,高虎脑战斗和万年亭战斗,是国共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最为激烈的战斗。
广昌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叔敏表示:“高虎脑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中极为关键的一仗。它虽然没有挽回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局,但在41天的战役中,中央红军歼敌7100多人,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紧紧拖住了敌军进占红都瑞金的进程,为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实现了战役目的。如果没有高虎脑战役,后果不堪设想。”
硝烟虽已散去,但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的历史记忆永远不会被磨灭,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来到广昌,聆听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从中汲取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北京中医药大学辅导员杨天骄和他的学生便是这股红色寻访热潮中的一分子。今年暑假,杨天骄带着学生们踏上这片红色土地,循着先辈的足迹感悟历史的厚重。
“踏上这片土地,才真正懂得今天的好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那些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用生命铺就了我们脚下的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咱们只有甩开膀子好好干,才能不负他们的牺牲,不负这滚烫的新时代。”杨天骄表示。
如今,广昌这片浸染着热血的土地已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作为“中国通芯白莲之乡”,这里拥有世界最大莲池——姚西莲池。每逢盛夏,广昌11万亩莲田碧波荡漾,几百种莲花竞相绽放,吸引着八方游客。2024年,广昌接待游客量743.23万人次,白莲综合产值达43.4亿元。当年红军用生命守护的青山绿水,已成为老区人民致富的金山银山,先辈们血染的土地上,幸福的莲花年年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