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黄小平:“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发布日期: 2025-08-13 10:26 来源: 抚州日报

“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记东乡区红星镇南辽村党支部书记黄小平

初秋时节,东乡区红星镇南辽村的田野里稻浪翻滚,稻谷烘干厂内机器轰鸣。村党支部书记黄小平正在察看稻谷烘干厂二期建设情况,他说:“农民种粮不容易,我们要让每一粒稻谷都卖上好价钱。”

自2015年回到家乡南辽村,黄小平已扎根乡村十年。他深知要改变家乡面貌,必须多管齐下:谋划产业振兴,推进环境整治,当好乡亲们的领路人。

发展产业 为乡村注入活力

产业振兴,从何处破题?黄小平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深入谋划。他们通过扎实的民情夜访、入户座谈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心声,并主动走出去,赴多个先进村考察“取经”。经过深入调研和集思广益,一个共识逐渐形成: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汇聚乡贤力量,共同建设一座稻谷烘干厂。

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技术难题、村民的不理解接踵而至。但黄小平没有退缩,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邀请专家指导技术,耐心细致地向村民解释稻谷烘干厂的长远效益。

如今,稻谷烘干厂成效显著,不仅解决了农户“看天晒粮”的难题,保障了粮食安全,还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余元,49名脱贫户获得分红。“以前卖粮全看天气,现在有了烘干厂,心里踏实多了,收入也稳定了。”脱贫户陈红春感慨道。

除了稻谷烘干厂,黄小平还采取“飞地经济”模式,与企业合作,在东腾蓝莓产业园入股蓝莓37亩,促进村集体每年增收8万元。

整治环境 村庄旧貌换新颜

漫步南辽村,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点亮了静谧的夜晚。这整洁宜居的景象,与村民口中的过去形成鲜明对比:“以前是‘晴天两脚土,雨天两脚泥’,出门土路泥路,晚上漆黑一片,生活出行都不便。”回忆起旧貌,村民感慨万千。

黄小平刚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便将“人居环境整治”列为头等大事。然而,行动伊始便面临挑战:村内危旧土房占道堆放杂物,既影响美观又存在安全隐患,但拆旧建新阻力重重。

面对困难,黄小平迎难而上。他率先从自家亲戚拆起,立下标杆。随后,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倾听诉求,细致解答疑虑。看着他晒黑的脸庞、磨破的鞋底,村民逐渐从观望转向支持。最终,全村累计拆除危旧建筑2700平方米,硬化道路7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76岁的村民陈红春散步时由衷赞叹:“从没见过村里这么亮堂!”

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服务功能也在提升。村里改造了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了90平方米的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和6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大厅。近三年来,黄小平带领村“两委”干部聚焦民生,累计解决了饮水管道改造、农田灌溉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余个。不懈的努力换来累累硕果:2024年,南辽村党支部获评市级“红旗党支部”;今年,南辽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今年7月,黄小平入选全省2025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

情暖乡邻 当好群众贴心人

在乡村扎根这些年,黄小平早已成为乡亲们信赖的“贴心人”。他的手机号码是许多村民通讯录里的“快捷键”,无论大事小情,大家总爱找他。

一次回村委会途中,黄小平手机响起,传来独居老人饶金兰焦急的声音:“小平啊,我家水龙头坏了,满地都是水……”黄小平立刻安抚:“您别急,我这就过去!”赶到现场,他二话不说挽起袖子更换水龙头,临走时反复叮嘱:“有事随时打电话,多晚都行!”

温暖,不仅在日常,更在危难时。2023年冬,滞留缅北的村民桂某某返乡遭遇暴雪封路、火车停运。得知消息,黄小平凌晨三点驱车赶往昌北机场。见到风尘仆仆的桂某某,他送上宽慰:“回家就好,有什么困难跟我说,家乡永远是你的后盾。”在黄小平的帮助下,桂某某很快在东腾蓝莓产业园找到了工作,并逐步成长为种植能手。“这蓝莓甜,日子更甜,都是黄书记给的底气!”桂某某感慨道。

着眼“一老一小”,情系特殊群体。针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吃饭难问题,黄小平整合闲置村小资源,多方筹措资金60万元,建成“一老一小幸福院”。如今,58名老人在这里吃上热乎饭,11名行动不便的老人享受上门送餐服务。

“既然回到了家乡,就得把心沉下来,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黄小平朴实的话语道出初心。如今的南辽村,稻谷烘干厂机器轰鸣,幸福院里暖意融融。

用户名是否匿名 验证码看不清点我